践行强农报国使命 培养知农爱农人才
1905年,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筹建,中国农业大学由此肇始,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随之发轫。走过120年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代代农大人脚下有泥土,心中有星河,为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富庶之梦不遗余力,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1905年,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筹建,中国农业大学由此肇始,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随之发轫。走过120年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一代代农大人脚下有泥土,心中有星河,为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富庶之梦不遗余力,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。
当我们学会了播种,驯服了动物之后,人类的文明才逐渐有了雏形。一粒种子跨越千年,虽沧海一粟,却繁衍不息,用它小小的身躯影响了整个世界。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迭代,人类探索更高更远,未知世界的步伐也越来越快。
如今,在河西走廊的千亩农田,智能滴灌系统正根据卫星云图与土壤传感器数据精准供水。虽然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,但近年来,这里玉米与小麦的产量却逆势提升。这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团队研发的作物丰产优质高效节水技术。
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9日讯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(简称“黄河院”)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6月7日在山东青岛举行,来自政府、高校、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、水资源保护利用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。
“不怕夏至阴一天,就怕夏至一天晴”,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,凝结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。2025年的夏至日(6月21日)即将到来,当天气预报显示这一天可能放晴时,许多老农的眉头反而皱得更紧——因为这看似明媚的晴空,在农耕文明的智慧中暗藏着不寻常的预兆。